脱单技巧之一

最近,后台先后收到两条有意思的留言。一个粉丝说:“我是一个一直在恋爱的人,一段接着一段。谈恋爱似乎是开心的事,但只有我自己知道,我是在逃避单身,因为我已经完全无法忍受一个人了。”

 

另一个粉丝则说:“我单身了很多年了,很想恋爱,但一直没能脱单。而且这种‘脱不了单’的感觉,随着单身时间越长好像越来越严重……我是受到‘单身诅咒’了吗?”。

 

这两个小伙伴一个一直在恋爱,一个长时间单身。但总之,他们都不太满意自己的状态。所以难道恋爱和单身,也是会让人产生惯性,甚至“上瘾”的么?

 

今天,我们就来谈谈恋爱惯性和单身惯性。


ds.jpg

      开头的留言让我想到了我的一个朋友。自认识起,她就一直处于恋爱中。每一段恋爱,她都会给自己添置很多新衣服,去做头发,做美甲,换香水。她每天都会和男朋友打很多个电话,还会认真地计划什么时候和对方结婚。

 

让我诧异的是,她的这一系列行为,以及她对恋爱的积极与热忱,和对方是谁似乎没有太大的关系。在每段恋爱中她的表现都是很相似的,有时我甚至会怀疑,她是不是自始至终没换过伴侣。

 

事实上,“恋爱成瘾”(love addiction)这一隐形的“心理问题”至今都不是一种可诊断的状态。之所以说它是隐形的,是因为它看上去很像是爱情;而它难以被诊断则是因为,我们每个人在某种程度上都像“瘾君子”一样渴求着爱(Smith, 2010)。

 

在一段对爱成瘾的关系中,不安全感和依赖性是主旋律。恋爱过程中,成瘾的那一方会丧失自我,占有欲和嫉妒心都会越来越强。一旦与恋人分开,甚至会产生坐立不安、嗜睡或食欲不振等生理症状(Hauer, 2015)。 


简而言之,恋爱成瘾者会表现出强烈的对恋爱这件事本身的痴迷他们沉迷的是求偶、开始一段新关系,以及保持这段关系的过程,而不是恋爱的对象。他们通常认真对待每段感情,却不断投入新恋情。尽管他们在关系中的模式会给每段关系都带来不好的结果,但他们仍然会不受控地重复下去。


有没有可能一个人虽恋爱不断,但并没有“上瘾”呢? 

 

——有的。有一些人喜欢追求新鲜和刺激,喜欢将此当作自己的“功勋章”。还有一些人,可能是习惯性用立刻找新欢来治愈自己上段关系中还未平复的伤,这是一种反弹式关系(rebound relationship)。

为什么这些不断恋爱的人难以忍受空窗期呢?

 

1. 缺乏稳定的自我价值感

 

不论是恋爱上瘾,还是将“对象一个接一个”作为谈资的人,本质上都是缺乏自我价值感的。对前者而言,他们只有在为另一个人付出、在被Ta需要时,才觉得自己是有价值的、自己的存在是有意义的。他们害怕独处,因为他们不能从和自己相处、与自己对话中获得任何东西。他们对自我价值的评估完完全全依附于另一个人。

 

而后者则需要以“受欢迎”、“可以轻易找到下一个”这些标签来证明自己有价值、有魅力,他们没有办法从内心赋予自己价值。当自己的“好”不再能被变作某种类型的谈资,被别人看到和羡慕,他们便也不再认可自己。

 

2. 没有自己丰富的情感支持系统

 

无法忍受空窗的人往往怀抱着同一种期待,那就是伴侣,或者说恋爱,应该要满足他们所有的情感需求——但这种期待显然不切实际。他们一恋爱,就很少把时间分给朋友、家人等其他重要的人,希望时刻和伴侣绑定。

 

而由于长时间处于这种状态,他们原本的情感支持系统会渐渐瓦解,使得伴侣进一步成为他们唯一的中心。但其实,人的需求可以分成很多部分,由不同的人来满足,我们的情感支持系统应该是丰富的,能够有合适的人来分散满足我们的需求。

 

当情感支持系统中唯剩一人时,人们显然就无法忍受失去这个承载了自己所有需求的人,需要立刻找下一个人来填补空缺。

      很多单身的人会抱怨自己难以脱单,会表达自己想要恋爱的愿望,但这些人不一定能意识到的是,一直单身也是因为你一直在选择单身。

 

除了容易想到的独身的自由,单身还可以避免面对很多关系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比如,亲密关系中的权力斗争(power struggle)。除了最理想的状态——“互相体贴和信任,亲密和距离维持在一个好的平衡上”外,亲密关系很容易演变成一场权力的游戏。两个人都想要从对方身上索取更多,控制对方,由自己来决定这段关系该是什么样子。

 

另外,对于那些曾经在感情上有过创伤的人,进入一段关系意味着,过去的伤痛被唤起的概率大大地提高了。因为关系中的每一次不悦,都有可能成为让他们再度陷入痛苦的刺激源。

 

所以,孤单却安全,可能是人们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对单身上瘾的第一点原因。


单身成瘾,还有可能是因为已经有了其他和亲密关系功能类似的情感寄托——一种更加安全的情感寄托方式。这种情况之下,单身的“瘾”可能会更难剔除,因为你甚至不必勉强自己忍受孤独。

 

最常见的一种替换恋爱的方式是追星。我们在“你去脱单吧,我有白起就够了”中提到,粉丝与偶像之间存在一种“虚拟的关系与联结”,粉丝可以将自己对亲密关系所有的幻想和期许都投射在“偶像”这个客体之上(McCutcheon, 2002)。


任何能够让人们长期、稳定地投射自己恋爱幻想的存在,都会让人们更容易单身成瘾。有时,甚至是长期的心理咨询也会成为脱单的阻碍(Mallinckrodt , Gantt & Coble, 1995)。


当一个人的生活中已经有了其他的可以投射自己幻想与情感的客体,那么他们即便内心相信自己想脱单,也难以真正产生动机去引导他们在行为上为此付出努力。

 

还有一些人一直单身,是因为他们可能在一开始脱单就比别人困难:

 

1. “单身基因”或许真的存在

 

北京大学的研究者们发现,单身或许和基因有关(Liu, Gong& Zhou, 2014)。他们检测了579位被试的头发样本,发现5-HTA1这种基因分为G型和C型。在控制了社会经济地位、外貌等变量后,他们发现携带G型基因的人单身的几率要高出20%。

 

在之前对于G型携带者的研究中发现,这类人在与他人的亲密时会觉得更不自在(Gong, Liu, Li& Zhou, 2014),且性格中多有敏感、悲观的特点(Strobel et al., 2003),这些特质使得约会、建立关系对他们来说更为困难。

 

2. 对爱情的信念脱离了实际

 

人们对于爱情的信念可以大致分为两种:“成长型”和“宿命型”。顾名思义,成长型人倾向于认为两个人是彼此成就,共同成长的。这一类人相信感情中双方可以通过磨合变得更适合,共同解决关系中的问题。

 

而宿命型人通常坚信“the one”的存在,他们很难获得一段满意的恋爱,即便脱单了,时间也很短暂。因为他们在关系中并非解决问题向的人,而是倾向于将遇到的任何问题都归因为“Ta不是我命定的人”。

 

过分浪漫化“命中注定”的概念,会使得宿命型的人屡屡错过值得去磨合和相处的、已经“足够好”(good enough)的人。


那为什么单身越久,似乎越难脱离单身呢?

 

单身越久,也就意味着更高的沉没成本。单身的时间越长,你就对一个人的生活越熟悉,你可以自由地安排时间,不受限地做选择。放弃单身生活的成本,对于一个单身了半年的人和一个单身了五年的人来说,自然是不同的。

 

即使你认为自己很想要脱离这种单身生活,在真正有机会结束时,你依然会不自觉地考虑成本,从而不自觉地提高自己的择偶标准和脱单门槛。

 

其次,爱人虽是本能,恋爱却是一项需要不断在实践中练习的能力。很多单身太久,甚至从未有过恋爱经验的人,即使遇到了心仪的人,也不懂得该如何示好,如何发展关系。

 

此外,那些被动保持单身,尤其是在求爱过程中有过负面体验的人,会变得更加胆怯和低自尊:“为什么只有我一直一个人?”、“我不配拥有自己想要的吗?”一个迟迟得不到反馈的愿望,久了便会滋生失望、质疑,甚至绝望。

 

久而久之,人们会不敢再去追逐恋爱。同时社会对“长期单身”、“没有恋爱经历”的污名,也会让他们越发焦虑和挫败。

       虽然我们更多地在说不健康的恋爱与单身成瘾,但我们并不否认,一直恋爱或一直单身,也可以是一种健康的状态。因此,那些觉得自己一段段恋爱谈得津津有味,和一个人过得潇洒快乐的小伙伴们,大可不必紧张。

 

那,该如何鉴别自己这种长期单身/恋爱不断的状态,究竟健康与否呢?以下有三条标准:

 

1. 这种状态是你自主选择的,而不是被动的、不受控的

 

不论是持续恋爱还是单身,你明白自己是有能力改变现状的,只是暂时不想改变而已(able but unwilling to do it)。且,你清楚自己为什么选择它,你的理由足够令自己信服,也符合真实情况。

 

但如果你想要改变现状的意愿很强烈,或者你不改变的原因是逃避、恐惧以及对离开舒适区的巨大焦虑,那么你可能并不处于一种健康的状态之中。

 

2. 你的生活是充实的

 

如果你的生活几乎只有恋爱这一件事,所有的活动都围绕着它;或者,你持续、频繁地感受到自己在恋爱方面的情感需求,又并没有别的渠道来满足,那么你的惯性可能是不健康的。

 

但假如你认为自己的生活整体上是积极而充实的,那么即便你偶尔为其担忧,它可能也只是生活中众多小烦恼中平平无奇的一个而已。

 

3. 你有独处的能力,不会在和自己相处时有大片的空虚感

 

健康的第三个标志,是拥有和自己相处的能力。这种能力指的是,在什么都不干的时候,你仅仅是与自己呆着。当想获得陪伴但无法从他人处获得时,拥有独处能力的人能够被自己的内心(思想和/或感受等)所陪伴、安抚和慰藉,并不感到无聊或空虚。

 

这种能力之所以重要,在于它与一个人的情感成熟度和精神独立性高度相关。如果你能做到安然和自己相处,那么无论你是选择再与另一个独立的灵魂建立联结,还是在精神上自给自足,就都无可厚非了。

若你发觉自己的“成瘾”状态是不健康的,我们有以下三个建议:

 

1. 不再借恋爱/单身来回避自己本该面对的问题

 

文章中已经提到了很多恋爱/单身成瘾背后的实质。如果你是因为缺乏自我价值感,那么你应该先解决“爱自己、接纳自己”的问题;如果你是对恋爱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那么你或许要先认清,世界上不存在一个与你完美契合的人,恋爱也不是万能的魔法。

 

总之,去面对惯性背后那个原始的问题。先解决它,让上帝的归上帝,凯撒的归凯撒,才是改变现状的第一步。

 

2. 尝试建立约会观

 

有的时候,其实是我们误把恋爱看作一件太“重”、门槛太高的事了。在美国,两个人关系确立之前,会有一个固定的约会(dating)阶段。这个阶段既不同于普通朋友之间过于随意的见面、吃饭、活动,又并非是已经正式在一起后,可以放心做所有情侣间做的事,且需要承担关系中必要的责任的状态。

 

在约会阶段,双方处于一个彼此都有好感,想要以类似情侣的状态再多接触和相处一下,看两个人适不适合进入下一个阶段的状态。两个人都可以自然、真诚地互相了解,如此相处几次,就基本能确定自己想不想要进一步发展。

 

这个阶段并不是暧昧。暧昧最大的特点是模糊,但dating的目的是双方都明确的。Dating期通常不会太长,但却很有用——可以让恋爱成瘾者有更多时间和空间去思考,对方是不是真的是适合自己、自己想要的人;也能够帮助单身成瘾者没有过多压力的、循序渐进的从单身过度到下一个阶段。

 

3. 多元化自己的人生投资

 

现代投资组合理论(Modern Financial Portfolio Theory)这个金融投资领域的理论,被认为同样适用于人生规划和决策中。它强调应该结合多种类型的投资,以便将风险降至最低,并实现最大回报,它最终的宗旨是多元化(diversification)。简单来说,就是“不要把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也就是说,如果我们能尽可能地拓展自己生活多方面的可能性,建立更多样的社会身份,就不至于被某一种社会关系限制住。

 

对于恋爱成瘾者来说,多样化自己的人生投资显得尤为重要。但同样的,对于单身成瘾者而言,更丰富的人生投资组合,也意味遇见和自己可能志同道合、能够成为伴侣的那个人的概率和机遇,也大大的增高了。

其实,爱情中还隐含着一些不太能被接受却又真实存在的规律。

每一条,都很扎心。比如下面7条:

一、没有最合适的那个人

找不到Mr. Right,只是对恋爱关系的一种误解。

与自己完美契合的人,很可能并不存在。

人际沟通学者Marianne Dainton和社会工作者Brooks Aylor曾提出,恋爱关系中的契合是一种流动的状态,受个体成长变化的影响,也很容易随环境的改变而改变。

正因为这种流动性,处于恋爱关系中的人常常会发现对方怎么好像变了,变得不是曾经让自己心动的样子。

日剧《东京女子图鉴》讲述了出生在农村的女孩齐藤绫,大学毕业后开始追逐“东京梦”的故事。

初到东京,她在时尚服装公司做普通职员,住在最低档的社区里,有一个温柔善良但同样平平无奇的恋人直树。

她们的日子过得简单而充实,一起做饭,一起看电视,一起去上班……绫觉得自己很幸福。

但突然有一天,绫想起了自己为什么要从农村来到东京,开始害怕这种平凡的幸福下,一眼看得到底的平庸人生。

于是,她决心离开只满足于过小日子的直树,在联谊会上认识了年薪八百万优质男隆之。

绫和隆之开始约会,感情也逐渐升温。而就当绫觉得他们好事将近的时候,隆之却告诉她自己是不婚主义者。

更讽刺的是,隆之为了得到去纽约的机会,和家境优越的富家女结婚了。

绫生气却没有办法,因为她明白,感情是双向选择,隆之也只是选择了与自己人生目标更契合的富家女。

在那之后,绫随着事业的发展和人生目标的转变,换了四任男伴。

剧情最后,她和自己的男闺蜜同居了,但这个人同样不是她的人生归宿,因为她又有了新的想法。

或许对大多数人来说,一生换七个伴侣的概率很小,但绫的感情故事却反映了恋爱里最现实的一个真理:契合是一个流动的状态。

每个人都在环境里的不断变化中变化、成长,当双方步伐不同步的时候,就很难再走下去。

原本的“心心相印”变成了“同床异梦”,“天造地设”也会变成“你变了”的抱怨,或是“不爱了”的哀叹。

所以对于不断变化的人来说,哪有“最适合的人”

好在,流动具有双面性,它同样可以将两个人的不契合性变为契合。只是,总需要时间来磨合。

二、付出越多的人越受伤

付出的多与少,在一段关系中是相对的。

在很多人看来,张爱玲和胡兰成在感情生活中力量是不平衡的。

“见了他,她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但她的心里是欢喜的,从尘埃里开出花来。”

因为爱情,张爱玲不顾胡兰成是有妇之夫,不在乎他为汉奸洗白。

被深深爱着的胡兰成,在武汉与护士小周结婚领证,在逃亡途中又于同学庶母范秀美恋爱。

“心碎至极”的张爱玲离开了他,她说“我已经不喜欢你了,我自将凋谢了”。

大到一方总是要接受另一方的不忠,小到一些生活的细枝末节:一方总是要先向对方道歉、一方总是可以把握决定权......心理治疗师Darlene Lancer将这种不平衡称作亲密关系中的权力的不平等”

感情中的一方拥有更大的权力,进而更加能够影响和控制另一方,并在关系中取得主导地位。

付出更多,就意味着更在乎对方的感受,赋予了对方选择“是否接受”“如何回报”的权力。

如果对方不珍惜这份权力,反而利用它来伤害另一方,结果就是“爱的越多越受伤”。

恋爱中,不是付出多少就会收获多少,感情里理想的状态是势均力敌。

卑微到尘埃里的人,开不出花来,只能伤害自己。

三、别把自己当个孩子

亲密关系是会倦怠的。

许多人开始崇尚“把女朋友宠成小公主”“包容Ta一切缺点才是真爱”。于是在感情里不停地“作”,以此来验证对方的真心。

电影《我想和你好好的》里倪妮演的喵喵就是一个典型。

她有疑心病,总在阳台上偷偷翻男朋友蒋亮亮的手机,打电话给亮亮的女同事,查亮亮的银行卡。

她控制欲强,强制对方戒烟,规定男朋友的睡姿,在家里安装摄像头。

她偏激无理,为了证明亮亮对自己的爱,半夜抽男友耳光,就为了问他爱不爱自己;爬上高楼的阳台用跳楼逼迫男友认错,窜进车流以自杀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爱。

她很爱男友亮亮,可这份爱让她变得疯狂,变得像任性的孩子一样,总用无理取闹的方式解决问题。

到最后,疲惫麻木,只剩下悲哀的对白。

一段成熟的感情,经不起孩子般的“作”。

感情中的“巨婴”,拒绝用更负责任的态度去考虑问题,会不断在关系中造成冲突,也会使已经产生的冲突无法解决,最后陷入一个关系倦怠负面循环,耗尽力气,耗尽感情。

四、“解决问题”不如“我懂你”

 “我懂你”在亲密关系中有多重要?

学界普遍认为,亲密关系和普通的关系主要在以下七个方面存在不同,分别是:了解程度、相互依赖性、关心程度、信任度、应答性、相互一致性、承诺。

了解程度,排在第一位。

在网易云音乐《The Sally Gardens》这首歌下有一个关于“我懂你”的故事。

男生因为工作生闷气,把怒火撒在女友身上,女友没有劝解,也没有反击,巧妙地化解了一场危机。

这种方式并不能帮故事中的男生解决实际的问题,但这种设身处地的理解,除了能让两人避免一场争执,也在无形中给了焦头烂额的男生一些能量。

解决问题”本身并没有错,但是能帮助问题解决的人未必只有一个。

“我懂你”很多时候相比“解决问题”更能让人感觉贴心,因为它象征着懂得那一方的“共情”。

这不仅是一种情商的体现,更反映了对感情的情感投入程度,能让遇到问题的那一方体会一种情感上的支持。

一句戳心窝的话,比方法论更聪明。

五、别用海誓山盟感动自己

是海誓山盟本身有错吗?并不是。

海誓山盟是一种承诺,象征一种担当,更是对彼此忠诚的表现,对亲密关系有着重大的意义。它更与激情、亲密构成了心理学家Robert Sternberg提出的“爱情金三角”。

罗兰·米勒在其著作《亲密关系》中谈到了承诺的意义,它使人们克制自己对伴侣的情绪,愿意为了关系的融洽牺牲自我利益,甚至,让“情人眼里出西施”。

可一旦感情出现裂痕,这种意图也就开始减退。

承诺给感情中不满的那方带来的行为束缚力也越来越小,各种“出轨”的行为也就随之而出现了。

海誓山盟,不是感情的“免死金牌”。

它只是一种自己对与对方维持关系的憧憬的表达,其束缚力的基础也是承诺方对感情的态度,具有很大的变化性。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故事的最后,海誓山盟只能变成让人嗤之以鼻的笑话。

六、 给自己留点秘密

社会心理学中有一个观点:自我暴露是关系发展的核心。

如何暴露,却是一门学问。

留有秘密,是为了给自己一份能独立思考的空间,让人从亲密关系的甜蜜中跳脱出来,冷静对待生活。

刘若英在自己的新书里描述和丈夫的婚后生活:“夫妻俩一起出门,去不同的电影院,看不同的电影。

两人一起回家,进家门后一个往左,一个往右。两人有各自独立的卧室和书房,但共用厨房和餐厅。

她说,所谓相处之道,在于学会“孤独”,才能不丢了自我。

但是保有秘密不是藏起“缺点”,拒绝让伴侣看见自己不完美的一面。

《了不起的麦瑟尔夫人》中,女主在与丈夫互道晚安后,假装入睡,等到丈夫入睡便开始了自己的“美丽之旅”。

她把头发定型,摘下假睫毛,卸了妆敷上面膜后才去睡觉。

甚至,把伪装的心机藏在了丈夫叫醒自己时的语气和表情里。

很多人看过后,都为这种亲密关系中的不真实感到悲哀。

麦瑟尔夫人的行为是对自我暴露的一种消极体现。

神秘感的代价,不能是丧失“自我”,自我边界的丧失不仅会导致自身人格的缺陷,也会危害一段关系。

藏些和自己的悄悄话,学着与自己相处,保持一份清醒,别让自己成为Ta的附属品。

七、放下过高的期待

生活得一地鸡毛的时候,难免幻想着能一夜暴富,或是马上能有个人来拯救自己。

很遗憾,这种事出现的几率几乎为零。

能拯救我们的爱情与人生的不是别人,只有自己。爱情和婚姻从来就不是现实问题的解药,对爱期待和索取的太多,只能让自己和对方的感情如履薄冰。

在亲密关系中,过度需索是过度依赖的一种体现。

临床心理学家Jack Ito总结了六种过度依赖的表现:

(1)难以建立适度的边界

(2)消极地索取爱

(3)依赖“直接地表达爱”的方式

(4)存在信任危机

(5)过分理想化伴侣

(6)不能建立稳定的自我形象

背负了太多的爱情,总是举步维艰。

《最完美的离婚》中,男女主角在结婚后的第二年感情陷入了危机,“完美主义”的男主看不顺眼妻子的大大咧咧,毛手毛脚;

而性格直爽,神经大条的女主,也受不了滨崎的叽叽歪歪,喋喋不休。

双方都觉得无法再与对方相处下去,婚姻已经变成折磨,所以协议离婚。

这次离婚,却是最完美的。

放下执念,从生活中的琐碎中挣脱出来的他们,降低了对彼此的要求和期待,在不一样的心境中,重新发现了对方的闪光点,找回了最初的那份情感。

真正能打散一对伴侣的,往往不是第三者,不是移情别恋,而是日常温水煮青蛙一般的羁绊和折磨。

每一件事都达不到预期,想撑起一份爱的心才渐渐没了力气。

感情需要时常“锻炼”,只有放下过高的期望,提高对彼此的信心,才能不断前行。

“得不到的永远在骚动,被偏爱的都有恃无恐。”

单身时,迫不及待地想开始一段关系;恋爱后,又被折磨的心力交瘁。但现实是,很多时候问题发生了,不是任何人的错,只是,你还不懂“规矩”。

希望明白了这些规矩后,能少一些人对恋人抱有“恨铁不成钢”的无奈,也少一些人,放不下执着与期待。

主动选择的生活,即便它总不会完美,掌握主动权的你,却可以选择看到好的那一面。

给今天的文章点个赞,明天不做爱无力的人。

 

参考文献:

[1]Dainton, M., & Aylor, B. (2002). Routine and strategic maintenance efforts: Behavioral patterns, variations associated with relational length, and the prediction of relational characteristics. Communication Monographs, 69(1), 52–66.

[2]Lancer,D. (2016). Power, Control & Codependency. Psych Central.

[3]Bornstein, R. & Languirad, M. (2003). Healthy Dependency: Leaning onOthers Withouth Losing Yourself.

[4]Ito, J. (2016). Overcome Neediness and Get the Love You Want.

 


0评论

推荐

  • QQ空间

  • 新浪微博

  • 人人网

  • 豆瓣

相关评论